“杜爾伯特在哪兒?”——當聽到朋友在電話中力邀我去杜爾伯特冰雪漁獵那達慕時,這是我腦子里冒出的第一個問題。當即打開電腦一查,原來這個名氣聽起來異域風十足的地方在大慶附近,是黑龍江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縣,地圖形如美人的側臉頭像。
別看只是區區一個縣,但擁有四百多個湖泊的杜爾伯特,竟占了黑龍江全省水域面積的五分之一還多。其中最大的單體湖龍虎泡,是西湖面積的17倍,而由相連的18個湖泊組成的連環湖,水域面積更是西湖的91倍!
這大冬天的,別人都去熱帶海邊度假,杜爾伯特的湖再大也都給凍嚴實了……聽出來我在猶豫不決,朋友用平淡的語氣甩出了殺手锏——“一起看冬捕嗎?一網子下去好幾萬斤那種?!薄昂倌阍缯f啊,去去去!”
好水才能出好魚
大概是因為《舌尖上的中國》,令查干湖幾乎成了冬捕的代名詞。不過公平地講,整個東北地區都有著久遠的冬捕歷史,每年12月末至春節前的一段時間,是東北漁民進行大規模冬季捕魚作業的黃金時間,這種漁獵文化源于史前,盛于遼金。
在冬季冰封的湖面之下,水溫只有4左右,低溫不但會讓魚的肉質會變得緊實,也會讓它們扎堆聚在一起。再加上捕撈上來的魚很快就被凍得硬邦邦,便于保鮮和運輸。冬捕自然而然地就成了當地人的傳統文化習俗,綿延不息,一代一代傳了下來。
從12月底到2月初,在杜爾伯特的不同湖面上,會按照時間表舉行好幾十場冬捕。我去的那天,冬捕的現場是在連環湖的嘎日迪景區。我和同行的小伙伴們下車來到湖邊,眼前一片白茫茫的世界,湖面和湖岸的界限也隨之隱去。
連環湖的優良水質孕育了豐茂的水草和富足的水生動植物,對淡水魚理想的生活環境。這里的魚種類繁多,最出名的當數胖頭魚(學名鳙魚)和銀魚。胖頭魚顧名思義,魚頭大而肥,肉質雪白細嫩;銀魚極富鈣質,高蛋白低脂肪,無骨無腸,無鱗無刺,特別適合孩子吃。
古人的智慧不服不行
湖面雖然大到一眼望不到邊,但冬捕現場的位置很好找——哪里圍攏的人群最多,就是哪兒了。鉆進人群,冰面上能看到切割出了一個長方形的洞口,像一張餐桌那么大。旁邊正在拿著手機直播的當地大姐告訴我,這就是出網口——瞧好了大兄弟,待會兒幾萬斤大魚就是從這個洞里拽出來。
零下二十度的氣溫,將湖面凍出了五十多厘米的厚實冰層。圍觀的有膽大的,走到洞口,蹲下來撩一撩湖水,瞬間就被凍得齜牙咧嘴。在白雪覆蓋的冰凍冰面上,鑿開又硬又厚的冰面進行捕撈作業,能不能打到魚,打多還是打少,需要足夠的智慧、經驗和技術,絕非光靠著抗凍吃苦就能扛下來的。
確定鑿冰下網的位置很關鍵,有點類似于《鬼吹燈》里的“分金定穴”,經驗豐富的“魚把頭”可以通過觀察風向以及冰下的氣泡來找魚群聚集的位置,找準了一網幾萬斤也不在話下,找歪了的話,捕上來的魚就只夠打打牙祭。
像今天這種大規模的冬捕,漁民通常得提前兩三天,找好下網口和出網口。然后數十人共同協作,經繁復的鑿冰、下網和走網等步驟,讓上千米長的漁網從下網口兵分兩路,在冰層下劃出兩個半圓,最后匯合在出網口。這一整套方法和技能,都是古人從實踐中摸索總結,然后一輩輩人這么手口相傳下來的……
17萬斤大魚奔涌而出
“魚把頭”一聲令下,沿出網口站成兩條縱線的漁民開始往上拽漁網,隨著漁網從冰面下一點點拉出,網眼里開始出現三三兩兩又大又肥的的胖頭魚、鯉魚和草魚,冬捕作業點周圍的人群也隨之躁動起來。
我能聽到周圍有人在嘟囔,“就這樣了嗎?”,“好像也不是很多么?!薄@然是一些像我這樣的遠道游客。當地人則付之一笑,露出一幅“這才到哪跟哪”的淡定表情。
隨著漁網出水的部分越來越多,出網口上方的霧氣也越來越濃——這是湖底的魚被拖上水面后,帶著溫度的身體遇到冷空氣時所蒸騰出的水汽!胖頭魚、鯉魚、草魚、鰱魚……一條條大魚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,大的約莫有三四十斤,小的也在五六斤朝上。冬捕是用大網眼的網來捕撈,可以確保未長成的小魚能從網中游走,等來年養肥了再捕。
漁網越是往后,捕到的魚也越多,白花花冒著熱氣的大魚,以不可思議的數量從出網口噴涌而出,很快就密密麻麻地鋪滿了冰面。從無人機的俯瞰視角來看,展開的漁網就像一條長長的,用魚鋪就的閃閃發光的公路。
十來萬斤魚在冰面撲打跳躍,激起無數水花,這等冰湖騰魚的震撼景象,讓現場氣氛近乎沸騰。圍觀的人群開始涌向漁網,以各種不同姿勢抱起大魚,用照片和視頻記錄下這激動的時刻。
漁民們對此見怪不怪,一邊收網,一邊將已經凍硬的魚撿起來裝車。對他們來說,辛苦的勞作已告一段落,就盼著等會回到暖和的家里,讓媳婦兒燉條魚,美美地喝上一壺小燒。而那些遠道而來的游客,此刻震撼甚至堪稱魔幻的冬捕場面,定會長久地留在他們的記憶深處……
原創圖文,版權所有,侵權必究
了解更多旅行咨訊和美圖,請關注我的新浪微博:多布
拍攝、約稿、合作,請聯系:337612668@qq.com
評論
重要提示:警惕虛假中獎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