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簽:
答疑解惑熊玲心理咨詢 |
分類: 答網友問 |
為什么現在的社會有些老人越來越為老不尊?
的確,現在經??吹胶吐牭接行├先?,遇事不講情理,在公共場合動輒就罵人、打人、不尊規矩、不守秩序(如,南京等地老人抱團在機動車道,或其他要道上暴走)等現象。令人詫異,如今老人怎么啦?
這些老人,對他們行為的回應很理直氣壯:咋啦,我就這樣。其潛臺詞也很簡單:我老了,你得讓著我。
聽上去,完全就是一種倚老賣老的不講理,一種老還小的任性,但卻是不可愛、蠻橫的還小。在這個物欲的社會,不只是錢才任性,老也可以任性。不過,這種看法比較膚淺,不足以理解為何老人有不尊行為。
首先解讀一下“不尊”。尊,作為名詞它代表了人的精神性需要,如尊嚴、尊重、自尊心等;作為動詞,尊意味著執行,泛指社會對人們的要求,即遵守法律的、倫理的規范。不尊,則是對規則的逆反。在文明時代的不尊行為,它意味一種破壞心理動機,也叫攻擊性行為。
嚴格說老人的不尊之舉,是明知不可違而違之,可以認為他們是有意識的向規則挑戰。那是什么在驅策他們的挑戰規矩呢?
理解了“不尊”是一種攻擊性表現,就能解讀這些老人行為的深層心理,存有以下方面:
潛意識的破壞動機,凡深層的動機或欲望都是無意識的。破壞性動機,源自人早期不安的一種體驗,主要指被攻擊或傷害性體驗,而又未得到合理處理或修復,這份體驗是破壞欲的原型。破壞欲是人人都有的,只是程度深淺因人而異。
攻擊性壓抑。我們都有過被攻擊的體驗,人被攻擊時首先會感覺恐懼
,再有憤怒的。正常的釋然憤怒就是反擊。但如果對反擊(反攻擊)又遭致重復行攻擊,那么我們會經驗對攻擊、以及反擊的恐懼,就會壓抑對攻擊者的敵意和憤怒。對許多人而言,就正常攻擊欲的壓抑,或對敵意情感的壓抑,幾乎可成為一種能量滲進人的骨子里,在他以后的表現中,又可滲出一些端貽,如行為沖動,說話咄咄逼人,較真認死理等。在特殊情景下,容易被小事誘發,或有意借題發揮,以爆發壓抑太久的憤怒。
人格退行。應該說人越老越寧靜、溫和、慈愛,當然大多數老人是這樣的??上攵?,有些老人越活越蠻橫、不可愛,則反映了他們內心的躁動,那里有焦慮有沖突,那里就不平靜。老人的不尊行為,很象征性的說明他們處“肛門期”人格,意指不講規矩的幼兒期人格。當然,也可能是他們一貫性的特征,只是在老年時凸顯了他們情緒化、沖動化的個性而已。正如有人說,不是老人變壞了,而是壞人變老了。這話有一定道理,我們看到的是現在老人的不尊之行,并不知曉他們的過往。
如果再深入看,破壞性的行為背后,往往隱藏著死亡焦慮。人的情感情緒,是隨著年齡從低到高,再從高到低,是自然的,對欲望的需求和追求,隨生命的進程也自然趨于淡泊、平緩。而老人的不尊之舉,似乎是對現狀、對社會不滿意的一種泄憤,但實際上是在表達他們的許多放不下,在向世人強調“我還年輕,精神得很”。因為他們還沒有好好活過,他們害怕老去。
以破壞性行為的老不尊,實則是一種退行化的任性,無疑投射出他們對老的抗拒、一種死亡恐懼的反映。不管怎么說,人有不服老的心和精神,是可敬可佩,但人若倚老賣老,既可憐也可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