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常會聽到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反饋:“孩子在機構很乖很配合老師上課,老師要求怎么做孩子都能執行,但是孩子一回家和我們的配合度就很低了。不管我們要求做多么簡單的事情,孩子都不會去執行?!?/SPAN>
遇到這種時候很多爸爸媽媽都會很焦慮,現在筆者就來告訴大家:為什么同一個孩子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中,對于不同的人行為表現會不一樣。
PART.01
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先備技能?
對于以上情況的孩子,我們首先要考慮孩子是否有技能泛化障礙;也就是孩子掌握了一個技能后是否可以在不同的地方、不同的人物、不同的教學材料前都能將技能展現出來。
如果孩子不可以,那我們就需要先進行技能的泛化。
如果孩子可以做到在任何地方、任何人物、任何材料前都能展現技能,那我們就要考慮第二種可能性:在家庭環境中爸爸媽媽對孩子是否有指令控制,也就是家長給出的指令孩子是否可以按要求執行。
4步,讓孩子乖乖聽從家長指令
第一步:爸爸媽媽要學會合理地控制孩子的強化物;
第二步:要和孩子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;
第三步:在孩子出現好的、我們想要的行為的時候,及時地進行強化,注意不要使用懲罰;
第四步:我們要從簡單的指令開始給予孩子,并且要求指令是清晰的、明確的,避免使用疑問句。
注意:
1、在給予孩子指令的時候,要注意先從高頻強化開始,即出現一個好的行為強化一次。
2、給予孩子較難的任務的時候,即使孩子并沒有完全做出目標行為也要給予強化,并且要適當給孩子提供幫助。
3、不要對孩子的問題行為進行強化。
成功的做到以上這些,我們的指令控制基本就可以建立成功了,孩子在家也會像在機構配合老師一樣去配合爸爸媽媽。
PART.02
是否強行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?
有的家長會說:“每次叫孩子配合我們做什么事,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上不搭理我們,甚至會發脾氣、大哭大鬧。我們一點辦法也沒有,也不好強行帶走?!?/SPAN>
遇到這種情況,需要注意,當孩子在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,我們最好不要突然打斷,尤其是不能暴力打斷,這樣會對孩子未來注意力有負面的影響。
策略1
如果您真的有必須馬上打斷的不得已的原因,建議您在孩子準備他要玩的玩具或是活動的時候,可以給他一些很快就能消化掉的東西,比如食物。如果是玩具的話,希望是孩子可以帶走的。
在孩子沒有情緒問題發生時,可能和大人的配合度就會稍微有所提高。
策略2
家長可以進行提前告知。
比如,孩子已經提出要求想去玩積木,這時候您就可以提前告知孩子“我們玩5分鐘就要收了”或者是“等下媽媽數到10,我們就要走了”,用這種提前告知的方式來提醒孩子。
策略3
家長可以在孩子玩的時候,先在旁邊看,對孩子正在進行的事情只進行語言上的描述。
等孩子能接受您參與到他的事情中去的時候、在您與孩子一起玩的時候,您可以向孩子提出建議“我們這樣做好嗎?”或者是“把XX給我好嗎?”。
通過參與孩子的活動,提高您與孩子之間的相互配合度,這樣問題就不會發生了。
PART.03
孩子是否在逃避任務?
后臺收到一個提問:“孩子六歲了,不好好學習就知道玩,讓他做任務的話,他就會發脾氣、打人、打自己。我該怎么辦呢?”
如果出現“一讓孩子去做任務,他就爆發問題行為”的情況,家長一定要注意使用恰當的處理方式。務必不能孩子一打人就順從他的心意,不完成或者再玩一會兒再做任務,這樣的話,他就成功通過這種方式逃避了任務。
如果想讓孩子學習的話,家長首先要考慮,所要求做的任務是不是超過了他的能力?完成任務后,是否給予了獎勵?這些都是我們要考慮的。
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幫助孩子:
1、確保所布置的任務難度,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
2、任務在較短時間內能夠完成
3、任務的量和難度較小
4、家長可以適當提供輔助。
玩是孩子的天性,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,如何讓學習與玩結合在一起。這就需要家長多費心為他們準備和設計相應的活動,讓孩子的學習更有趣味性。
如果媽媽說一句話、孩子就是不愿意聽,那么說明媽媽說的話已經成為孩子的厭惡刺激了,需要媽媽與孩子重新建立良好的關系,要和孩子多玩、多互動,孩子出現好的行為時就及時給予獎勵。
2020的最后一晚,我想聽你說
還有3個小時就到跨年夜啦~我們即將迎來嶄新的2021年!
提前對屏幕前的各位家長和寶貝們說聲,新年快樂!
心痛、焦慮、感動、釋懷、茫然、堅定……所有的這些關鍵詞,組成了「2020」。
這一年,相信你一定有很多不一樣的感受和故事~
新征程開啟之際,也是回首過往歲月的最好時機。
從此刻起,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吧~回憶過去一年所經歷的,憧憬未來所期待要完成的。(被選上的征文,會獎勵相應的稿費哦?。?/SPAN>
評論
重要提示:警惕虛假中獎信息